任何人的决定都无法脱离主观因素的影响。
虽然诸葛亮办事一向公正,但是,在重用马谡上,诸葛亮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性。
首先,对于诸葛亮和马谡来说,虽然不是父子,却是情同父子。马谡临死之前给诸葛亮的书信中写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诸葛亮有心提拔马谡,希望他做出成绩来,为他的仕途铺路,所以才有力排众议让马谡领兵街亭的决定。
再者,诸葛亮给予马谡非常大的信任和重用,也是因为马谡确实是一个人才。马谡本身,便“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其观点大多数时候,都与诸葛亮相似或相同,“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北伐期间,马谡又献反间计,针对魏国司马懿这位重臣进行反间计。
最后,对于诸葛亮来说,之所以没有听从刘备的劝诫,也跟蜀汉人才匮乏的问题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蜀汉人才凋零的现状,即使马谡这个人存在“言过其实”的一面,但是,因为北伐中原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自然需要带在身边,从而让马谡发挥自己的重用。
所以,就算诸葛亮认可刘备的评价,也不想放弃马谡,而是更加努力地培养此人,毕竟在他看来,继续培养马谡,比他重新培养一个新人,要省力的多,也靠谱的多。
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马谡是一个谋士之才,而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没有合理地使用。诸葛亮或许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马谡的优点和缺点,在任用马谡上却选择让他领兵去镇守街亭,显然是在暴露马谡的缺点。
对于马谡而言,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告诫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之”,就真的很尴尬。
按照刘备的意思,马谡可以类比为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能让他去领兵作战。马谡如果不能做出成绩来,只要有那句先主遗训在,他的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这也就不难想象马谡在街亭时的心态了,他必须要立功,而且一定要立大功,立下让所有人都闭嘴的不世之功,才能向朝廷内外证明自己。
就是这种心态,反而促使他过犹不及,搞出街亭的篓子来。这让违背先主遗训想要起用马谡的诸葛亮,只得杀了马谡。
展开全文
为了反驳先主遗训洗刷自己,兵败身死,反而又进一步验证了先主遗训。不得不说,马谡挺悲哀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其实这一句评价是针对所有博览群书而缺乏临场经验之人还需要后天的实战去锻炼培养的评语。当时的诸葛亮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看似刘备说的是马谡,其实也是在提醒诸葛亮自己不要过于自信,要一步一步来。
我是古月一万三,
愿:
只言片语都能有所感悟,
点滴思考都能彼此进步。
阐述客观规律,拒绝编造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